原“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在线股票配资门户网
摄影:Bob君
迄今为止欧洲规模最大的一轮私人核聚变股权投资。
一定不要轻视VC的嗅觉!
近日,德国核聚变初创公司 Proxima Fusion 宣布完成一轮创纪录的A轮融资,筹集了1.3亿欧元(约合1.4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10亿元)。
据悉,Proxima Fusion 此次A轮融资由 Cherry Ventures 和Balderton Capital共同领投,UVC Partners、DeepTech & Climate Fonds、Plural、Leitmotif、Lightspeed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跟投,是迄今为止欧洲规模最大的一轮私人核聚变股权投资。
Proxima Fusion表示,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1、计划在 2026 年建成全球首个全高温超导紧凑型托卡马克,目标是实现 Q≥2(能量增益因子)。
2、与西门子能源共建中子辐照实验室,以解决第一壁材料寿命这一核心难题。
3、与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RC)合作制定聚变电厂安全标准,抢占行业话语权。
种子轮就已估值3.4亿欧元
资料显示在线股票配资门户网,Proxima Fusion总部位于慕尼黑,成立于2023年 1月1日,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IPP)的第一个衍生公司。
成立之初,Proxima Fusion便致力于开发一种使用高温超导磁体的准等离子体仿星器发电厂,旨在通过创新技术实现清洁能源的可持续生产。
在团队组成方面,Proxima Fusion集结了来自 IPP、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SpaceX、特斯拉、迈凯伦等顶尖机构与企业的工程师、科学家及运营专家,拥有一支高素质、跨学科的专业团队,为其技术研发和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此前,Proxima Fusion在2024年4月,完成了2000万欧元的种子轮融资,当时估值为3.4亿欧元。
众所周知,核聚变技术目前属于全球科学技的最前沿,且是攻关较难的领域之一。万万没想到,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Proxima Fusion竟然凭借其在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创新,迅速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的关注,并在最近完成了创纪录的A轮融资。
至此,Proxima Fusion筹集总资金已超1.85亿欧元,其中包括股权性融资约1.75亿欧元,政府/公共组织赠款约1000万欧元。
作为本次A轮领投方,Cherry Ventures创始合伙人讲道,“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核聚变技术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投资Proxima Fusion不仅是为了支持其在技术上的突破,也是为了抓住未来能源市场的巨大机遇。”
Proxima Fusion没有公开本次融资的投后估值。不过,据接近Proxima Fusion的人士称,其本轮投后估值有显著提升。
全球VC都在抢滩布局,超50亿美元投向核聚变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核聚变作为一种潜在的清洁、安全且几乎无限的能源解决方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核聚变私人企业的早期投资者 Vinod Khosla 认为,“核聚变是一项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它有可能彻底改变能源格局。虽然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技术的进展让我们对未来的商业应用充满信心。在财务上,要么损失一倍的钱,要么赚100倍的钱。”
OpenAI首席执行官兼Helion Energy投资人Sam Altman则表示,“核聚变技术正在取得一些突破,我们看到了真正实现核聚变的曙光。虽然这个领域风险很大,但潜在回报也非常高,我们相信在未来十年内,核聚变领域将迎来重大进展。”
目前,全球有多个核聚变研发项目和企业,主要集中在托卡马克和仿星器两种技术路线。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全球在核聚变领域的私人投资已超过50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显著。
其中,美国的核聚变企业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如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等公司已获得了超过20亿美元的融资。
此外,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以及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在核聚变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主攻“托卡马克”研究方向
目光转移至国内。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且在托卡马克装置的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曾有过一段精彩分享,“科学理论上已经证明可控核聚变的可行性,近些年高温超导技术的突破,让这件事的成本大幅压缩。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探索,就像2016年的自动驾驶或商业航天一样,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领域。”
目前,中国已建成并运行了多个托卡马克装置,如中国环流器二号 M(HL-2M)、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等,为核聚变技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25年,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科研团队在高温等离子体物理实验、核聚变材料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时,国内一些民营企业也开始涉足核聚变领域,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为例,其作为中国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承担着中国环流器二号 M(HL-2M)等大型核聚变项目的研发和运行任务,在核聚变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同时,还有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其负责建设和运行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高温等离子体的加热、约束以及等离子体物理诊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核聚变能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年来,国内一些民营企业也开始在核聚变领域崭露头角,如能量奇点、中能融合等公司。这些企业通过引进海外人才、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积极探索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化路径,为我国核聚变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蓝驰创投投资总监孙登科也曾表示在线股票配资门户网,“核聚变投资存在风险,但一旦成功,带来的回报将远超预期。我们关注到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创业机会,尽管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我们相信核聚变具有改变游戏规则的潜力,是一个值得长期投资布局的领域。”
114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