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上用于辅助创面愈合的表皮生长因子,在非正规医美市场中却被包装成了能刺激“自体胶原再生”的注射材料,不断吸引着求美者。11月25日,新京报的一则调查,揭开了一个隐秘的美容骗局。
据新京报报道,这些产品常常以“活性细胞液”“生长肽”“细胞激活素”等名称出现。不法商家以每克约20元的价格出售无包装的表皮生长因子冻干粉末,再由非法机构进行伪造包装,摇身变为售价数千甚至上万元的“高科技美容产品”。
更令人担忧的是,所谓的“高端产品”,不仅大多出自国内地下生产作坊,在电商平台也可轻易购得。
一种被国家药监局明确规定不得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且严禁用于注射类医疗美容项目的产品,却在改头换面后,摇身一变成了“高端美容产品”。如此做法不仅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对其带来不可控的健康安全隐患,对于整个医美市场而言,也会降低其在大众心中的正面评价,必须予以严厉打击。
明明花钱是为了美容,结果却是“毁容”。而在现实中,类似的案例其实并不少见。今年4月,央视就曾曝光一款以“宫廷秘方”为噱头的面膜,不仅原材料是廉价的中草药与滑石粉,由商家自己研磨、配比调制,还存在重金属汞、砷含量超标等问题。
从“细胞激活素”到“宫廷秘方”,虽然这类美容骗局的形式不断翻新,但本质都是在用“劣质原料+虚假宣传”收割公众的“颜值焦虑”。
更值得警惕的是,虽然每次曝光后各地监管部门都会及时介入,但类似的问题却屡打不绝。究其根源,一方面与黑产高利润的驱动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由于这些所谓的美容院分布隐秘,进一步增加了日常监管的难度,加之部分消费者医美知识的匮乏,共同导致类似问题频频出现。
因此,要想杜绝类似问题的产生,就必须多管齐下。在个案中,要从源头、渠道、销售端等多个层面介入,同时还要跳出个案治理范畴,构建起监管、行业、平台以及消费者多方联动的治理格局。
像此次事件中,报道显示,这类非法注射用产品已形成层级明确、分工细致的分销体系。除少数厂家直接对外供货外,更多产品通过多级经销商向下渗透,流入遍布各地的美容工作室与私人诊所。
要打掉这样已经“成熟”的分销体系,仅靠一地监管部门或者几个消费者的力量,显然很难做到。也即,必须依靠系统化监管举措的出炉——除了要强化对私人美容工作室等的常态化监管外,还要从源头和渠道等层面加以阻断,并持续完善相应的应对机制。
据了解,这类产品一个重要的引流渠道是社交平台。因而,持续强化平台责任,优化产品推广、种草机制,通过用户举报、建立违规广告用词语料库等手段,落实好自身的主体责任,于平台而言就是不可推卸之责。
在此之余,监管部门不妨从源头强化对地下生产作坊的线索收集和打击,不能任由黑作坊牟取暴利。而行业也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继而重建市场信任。
同时,提升消费者在选择美容产品时的安全意识也至关重要。报道中就提及,不少人是通过闺蜜等熟人介绍而使用了这类产品,就此看,除了强化线上渠道和源头监管,通过各类手段阻断线下虚假宣传也同等重要。
“颜值经济”的发展,不应以消费者的健康为代价。因而在线炒股配资服务网,要想根除此类美容骗局,就要釜底抽薪。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守护消费者的健康,促进医美市场健康发展。
114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